不光是吵,就像以拳击石股票杠杆怎么申请,伤皮破肉,自己先痛。
二战时,飞机的隔音、皮革头盔的降噪,效果都相当有限。飞行员长期暴露在高噪音中,听力几乎都有问题,甚至波及心理。
机舱紧邻起落架整流罩上的号角,如果声源150dB,飞行员的实际感知将超过听觉痛阈120dB,每增加6~10 dB,响度增加大约两倍。
所以,德国人装了开关,需要吓唬人时才打开号角,免得啸叫声与引擎噪声叠加,雪上加霜,伤害自己—股票杠杆怎么申请—这是一个冷知识,藏在史书的注脚里。
其实,在“耶利哥号角”的后面,有不少秘密,或许出乎你的想象,比如,纪录片中的尖啸声并非原声,真正的尖啸原音极少,二战后就基本消失了,至今也没能复现。
本文将探索躲在我们直觉背后、“自以为知”的“不知道”,借死亡尖啸的科普为你拓展知识,讲述历史的另一个维度来侧写一个人物:希特勒。
一旦写到小胡子,自媒体往往是先扣一堆帽子:暴君、疯子、蠢货、狂人、天才……鲜少有文章用具体事例来印证其“蠢、暴、狂、神”,这种简单打标签的方式,或许能煽情,对认知却毫无益处。
展开剩余91%【先来第一问】战场上,死亡尖啸的威慑力有多大?
早期(如Ju 87B)在起落架整流罩上安装螺旋桨气笛siren,俯冲时在气流驱动下产生高频噪音;后期(如Ju 87D)改在机翼前缘安装小型发声器。
尖啸频率在2000-4000赫兹,接近人类听觉敏感区间,瞬时音量达110dB,俯冲阶段(15-30秒)效果显著,有效传播距离1-2公里,确实会引发本能的应激反应。
“处于轰炸路径正下方,会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侧翼更多是被爆炸声而非尖啸影响”——英国空军历史学家Alfred Price《Luftwaffe Handbook 1939-1945》
1939~1940年,因缺乏防空训练,在尖啸声中,波兰军队溃散,法军恐慌。
1941年,英军训练手册中新增了尖啸适应性训练,让士兵“无视噪音,专注隐蔽”。苏军利用尖啸来预判轰炸位置,提前疏散(俄罗斯档案《伟大卫国战争中的空军战术》)。
通过电子干扰、噪音掩盖、高射炮齐射,尖啸效果被大大削弱。美军记录的报告称“尖啸不如传闻中那么可怕”。
“尖啸在1939-1941年间是有效的心理武器,但依赖突然性。一旦盟军掌握制空权并适应战术,其效用迅速衰减”。——剑桥大学教授理查德·奥弗里《The Bombing War: Europe 1939-1945》
一句话总结战场威慑力:战争初,短期有效,战争中段及之后,长期无效。
1943年左右,号角基本被拆除,以提高飞机速度和操控性。战争后期,尖啸已经罕见。
……但是
在战场外,死亡尖啸威力无限,甚至延续了很多很多年,直到今天。
【追问】死亡尖啸让所有人联想枪林弹雨,为何记忆烙印如此之深?
尖啸最早出现在新闻短片和广播中,满世界播放,随后,进入了电影和纪录片,成为闪电战的标志性声音。
战后,它在人的记忆和历史叙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成为心理战的一个符号,在影视和文学中被广泛引用。
现代,它异化成为默认的战争声效工具,在《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这类影视中增强战争场景的张力,在游戏中营造枪林弹雨的逼真气氛。
“斯图卡的尖啸已不再是历史事实……二战士兵其实并没有听到影视剧中那般戏剧化的哀嚎……尖啸是媒体宣传及文化消费的放大”——理查德·奥弗里《The Bombing War: Europe 1939-1945》
“声音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其物理效果,代表了‘恐怖战争’的集体记忆”—— 历史学家Sönke Neitzel《Soldaten: On Fighting, Killing and Dying》
……也就是说
死亡尖啸是人为有意制造出来,用来放大恐惧的工具。
【再问】二战新闻短片和广播中的死亡尖啸是谁录制的?
跌破不少人的眼镜,死亡尖啸并非记者或媒体录制,而是出自德国的宣传部门。
他们雇佣电影制作人,拍摄军事行动画面,后期音效加工中强化斯图卡的尖啸。
连尖啸的名字Jericho Trumpet也是德国人所取,这一名称源自圣经,耶利哥城墙在号角声中倒塌,隐喻其强大的摧毁力。
然后,影像资料被制作成套片,无偿分发给美英媒体。前者对其军事力量和战争成果的展示,被后者当成了新闻实录,向无数并未亲临战场的民众宣示战争的恐怖与痛苦。
换句话说,“耶利哥号角”的尖啸,本质上是一项精密设计的“恐惧工程”。
德国人把现代化的“心理理论”和“声光影音”技术结合在一起,巧妙利用他们极其拿手的传播技巧,把成本低廉的声音,打造成了战场上的威慑武器、死亡鸣叫的心理战术。
注1:历史档案中留存的现场视频中,极少收录自然原声,公众所熟悉的高分贝尖啸音,实际多为50年代电影工作室的后期合成。
注2:美国中情局1958年启动了“耶利哥号角”的仿制项目“尖叫者”,找来原设计者海宁·冯·吉尔克,获取了设计说明和技术细节。10月底实验室测试150dB。次年1月首次空中测试仅108dB,3月再次测试仍然达不到效果。最终,项目以失败告终。
注3:斯图卡飞机的建造数量约6500架,战争中基本损毁。美国仅有两架Ju-87基本完整,正在想办法修复第三架。麻烦是已经找不到相关零配件,包括原装的耶利哥号角。
注1:历史档案中留存的现场视频中,极少收录自然原声,公众所熟悉的高分贝尖啸音,实际多为50年代电影工作室的后期合成。
注2:美国中情局1958年启动了“耶利哥号角”的仿制项目“尖叫者”,找来原设计者海宁·冯·吉尔克,获取了设计说明和技术细节。10月底实验室测试150dB。次年1月首次空中测试仅108dB,3月再次测试仍然达不到效果。最终,项目以失败告终。
注3:斯图卡飞机的建造数量约6500架,战争中基本损毁。美国仅有两架Ju-87基本完整,正在想办法修复第三架。麻烦是已经找不到相关零配件,包括原装的耶利哥号角。
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过一个令人挠头的难题:一战制裁、巨额赔款、大萧条等,早就把德国家底掏空,但希特勒仅用了短短4年,就把烂摊子打造成了极其强悍的战争机器,他靠的是啥?
稍微站远一点看,能找到不少答案。其中:
二战之前,德国和奥地利曾是世界的科学中心,人才济济,群星璀璨。
希特勒上台后,打破条框,破坏既定规则,缔造了某种环境,因此推动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产出了大量成果和数不尽的创新。
而这些科学成果和技术创新,反过来又大大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包括军工制造业,让德国迅速膨胀。
犹太科学家的被驱逐,使其他科学家不自觉地陷入狂热,天马行空,超越常规的思维边界,把那些平时不太可能组合的元素、以创造性的方式进行组合、创造。
于是,在“啥都敢想,啥的敢做”环境下,古老的心理战术极致发挥,被打磨成肆虐欧洲的“恐惧核弹”。
战争后期,炮火在德国本土燃烧,却挡不住其新式武器不断产出,侧面印证了德国科学技术人才的忠诚和集体狂热。
【结尾】希特勒
1940年西线战役时:
陆军人数:德260万,英40万,法224万
坦克:德约2500辆,英约150辆,法3500辆
火炮:德约7400门,英超过德国,法约8000门
飞机:德3000架,英1200架,法约2200架
装甲师:德10个,英1个,法3个
陆军人数:德260万,英40万,法224万
坦克:德约2500辆,英约150辆,法3500辆
火炮:德约7400门,英超过德国,法约8000门
飞机:德3000架,英1200架,法约2200架
装甲师:德10个,英1个,法3个
德军飞机、坦克和火炮数量、摩托化水平均弱于英法。
…… 1
他精准分析了当时局势:英法试图瓦解德国,苏联的中立只是暂时。
波兰战役结束前,他出乎所有人的意外,突然制定了新的战争目标:
-1. 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寻求与法英签订和约,前提是确保德国利益。-2. 在无法和平时,果断、坚决、全力摧毁对手,彻底消除它们对德国的阻碍。
-1. 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寻求与法英签订和约,前提是确保德国利益。-2. 在无法和平时,果断、坚决、全力摧毁对手,彻底消除它们对德国的阻碍。
希特勒得出结论,战争一旦拖长,将带来以下危险,而随后的历史则证明了他的政治预判相当准确:
-1. 某大国将敌视德国;-2. 有些国家会把德国当假想敌而与英法结盟;-3. 德国获取粮食和战略物资的能力受到威胁;-4. 德国的空中优势越来越难于维持……
-1. 某大国将敌视德国;-2. 有些国家会把德国当假想敌而与英法结盟;-3. 德国获取粮食和战略物资的能力受到威胁;-4. 德国的空中优势越来越难于维持……
希特勒对 “战争工具”,表现出一种不可思议的深刻认知:
“一旦交战国认为在某个战争领域取得了明确优势,它将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无论可能因此而遭受何种报复”。
“一旦交战国认为在某个战争领域取得了明确优势,它将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无论可能因此而遭受何种报复”。
由此,战争工具的创新就有了生存土壤,“尖啸恐惧和闪电战”被赋予了发挥到极致的环境。
戈培尔博士,创新出“德式核弹之二:尖啸恐惧所包装的宣传”;
用这两颗“核弹”,希特勒驾驶德国战车,撕破英法的围剿,打击苏联的贪婪。
…… 3
在备忘录里,希特勒道出了西方世界运行的基本法则:
“力量赋予一个国家以权利,让它的领导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也说过同样的话:
强者肆意施展其能力,践行其意图,而弱者则不得不屈从于现实,承受那些无法逃避的命运。
…… 4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4篇。
第1篇,讲述二战史上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情报泄露“梅赫伦事件”— 黄色方案的早期版本被比利时人截获,并通告了盟军,早期方案被完全曝光。
第2篇,讲述“黄色计划”到底是谁制定的?
第5篇,磁带的A面,若“黄色方案”于西线战役前再次泄露,历史是否会改变?
第6篇,借闪电战来侧写希特勒,此君是疯子、蠢货、狂人,还是天才。
—
发布于: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