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牛网配资 透视海洋经济“第一省”:服务业“压舱”,制造业跃升,广东沿海14市错位突围
发布日期:2024-07-30 21:07 点击次数:95
(原标题:透视海洋经济“第一省”:服务业“压舱”,制造业跃升,广东沿海14市错位突围)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6月6日,第16个世界海洋日前夕,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发展报告》)《2024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以下简称《发展指数》)两份报告,从海洋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多个维度,立体呈现2023年广东海洋经济发展“全景图”。
从经济总量上看,《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8778.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2023年,广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0%,拉动地区经济名义增长0.6个百分点。
哪些产业托起了广东超万亿元蓝色GDP?《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31.4∶65.3,以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三产业占比仍维持高位,同时海洋制造业增加值提高至4675.1亿元,实现同比名义增长4.9%,实体经济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作用持续增强。
从区域发展结构看,广东14座沿海城市在海洋经济布局上也各有侧重。其中广州、深圳两座核心城市瞄准海洋科创、蓝色金融、航运物流等高端服务业,佛山、中山等多座珠三角城市注重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海工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而位于粤东粤西两翼的汕头、湛江等城市则多聚焦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特色产业,持续拓宽产业链下游应用场景,发展海洋经济新业态。
此前,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英明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广东具有经济、科技、人才等发展要素向外溢出的发展基础。未来各地进一步激活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可以重点关注新制造、新服务两大着力点,加快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另一方面围绕新制造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抢占发展新赛道。
海洋制造业增势强劲作为经济发展主引擎,海洋产业及其组成架构是观察区域海洋经济“成色”的重要维度之一。《发展报告》公布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广东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逐步由2019年的2.9:26.9:70.2,发展到2023年的3.3:31.4:65.3,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其中,以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略有下降,但整体仍保持高位。
作为海洋经济传统支柱产业,2023年海洋旅游业也仍然在广东海洋产业结构中占据绝对“C位”。《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全省海洋旅游业增加值达2902.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7%。目前,广东全省共有滨海主题的A级旅游景区38家,2023年全省14个沿海城市共接待游客6亿多人次,同比增长83.4%。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广东海洋制造业也迎来较为强劲的跃升,以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涉海设备制造、涉海材料制造等为代表的海洋制造业增加值总量达到4675.1亿元,实现同比名义增长4.9%。
其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产业增加值达257.7亿元,虽然总量不大,但同比名义增速达到22.2%,占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8%,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
在一众新兴产业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表现亮眼。2023年,广东全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115.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8.0%。被寄予未来产业厚望的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增加值则达到68.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0.6%。
在沿海加速落地的大批海上风电项目也带动2023年广东海洋电力业增加值达到73.9亿元,实现同比名义增长13.9%。2023年,广东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200万千瓦,累计建成投产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新增投资约36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约1960亿元;项目年发电量约1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为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共投入2.05亿元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六大产业29个项目创新发展,在海洋能源、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态安全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2023年,广东全省在海洋渔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气及矿产等领域专利公开数达到16141项,全省拥有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49个,以及涉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截至2023年底,广东全省拥有海洋经济活动单位约8万家,其中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77家,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785家。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也在新闻发布会现场表示,下一步广东推动海洋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将以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现代海洋城市为两个关键抓手,同时加速培育和壮大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天然气水合物、深海极地等未来产业,抢占海洋战略发展新疆域。
沿海14市错位突围具体到区域,广东14座沿海城市2023年海洋经济布局也各具亮点。其中,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瞄准海洋科创、蓝色金融、航运物流等高端服务业。
作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两大核心“引擎”之一,广州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广州全市已集聚58个涉海科研机构、42个省部级以上海洋科学实验室、10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并成立广州海洋产业创新联盟,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
深圳则着力推动完善蓝色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总部位于深圳的招商银行成功发行全球首笔蓝色浮息美元债券,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创新成立海洋产业经营中心机构和海洋渔业支行。同年,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推出平安渔业保、海洋牧场平台保险、船舶建造险、远洋船舶险等蓝色保险产品,并承保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
除广深两市外,佛山、中山等多座珠三角沿海城市立足自身制造业发展基础,选择重注位于产业链上游的海工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
永赢宏泰短债A为债券型-中短债基金,根据最新一期基金季报显示,该基金资产配置:无股票类资产,债券占净值比108.79%,现金占净值比0.67%。
《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佛山顺利交付国内首座油电混合动力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精铟03”号,并加快布局海洋照明等海工装备制造业。目前,佛山已启动精铟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将打造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建设精铟海工生产制造基地、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及检验检测中心、海洋工程装备孵化加速基地。
拥有海上风电领域头部企业——明阳智能的中山也选择继续深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2023年初,明阳智能新增投资150亿元在中山落地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将打造创新研发、全球运营“两总部”和光伏、氢能、双碳“三园区”。此外,《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山辖内的神湾磨刀门水道沿岸也已集聚7家船艇制造企业,年产值近27亿元。
把镜头移至粤东粤西两翼,汕头、湛江等城市在产业布局上多聚焦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特色产业,持续拓宽产业链下游应用场景,发掘海洋经济新业态。
其中,2023年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迎来提速,目前汕头全市已落地海上风电产业链项目15个,总投资约78亿元。同年,华能汕头勒门(二)6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项目正式并网投运,“海神平台16+兆瓦”全海域大容量风电机组也在汕头智能制造基地组装下线。
与此同时,湛江海洋牧场建设取得新成效。《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湛江全市水产苗种场达480家,国家级水产良种场数量占全省40%。2023年,全国首台“广东造”自升式桁架类网箱“联塑L001”也在湛江下水投产,全市深海养殖网箱增至3563个,水产产业链年产值超700亿元。
在各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下股牛网配资,《发展指数》显示,2023年粤东粤西沿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4.4%,增速高于珠三角沿海城市0.7个百分点,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收窄。2016-2023年广东海洋经济协调指数年均增速达0.01%,总体持平,其中2023年指数为100.1,比上年增长0.4%,总体保持协调稳定发展。